咨询热线:0755-22932766 实战型精益管理咨询专家,聚焦于企业的提质、增效、降本、创新,促进企业永续经营
精益生产咨询

先进不等于成功,看未来的智能制造和工业4.0!

来源:华昊企管   发布时间:2018-03-14

写在前面

 

工业4.0概念兴起,没有预兆的铺天盖地而来。“实体4.0”也随着出现,各地争相推出所谓的工业4.0示范基地。

 

 

工业4.0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工业4.0=智能工厂+智能制造


 

写在前面

 

工业4.0概念兴起,没有预兆的铺天盖地而来。“实体4.0”也随着出现,各地争相推出所谓的工业4.0示范基地。

 

 

工业4.0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工业4.0=智能工厂+智能制造

 

而所谓的4.0其实是2.0--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一种两种产品(大批量生产的产物),当然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就是设备比2.0的先进,还外加了点网络连接。

 

 

4.0概念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但系统化的4.0模型远还没形成,什么样的系统才是4.0模式,不妨从各个角度解读和遐想一下。

 

一 、市场的4.0;

 

 

4.0 首先是市场的4.0,即围绕定制化需求,所有不是以满足4.0需求的内容都不能称之为4.0;

 

二 、技术的4.0;

 

 

4.0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机器能够自动适应生产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而不只是生产一两种产品的死设备;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人机整合的最重要模式,是4.0的重要媒介工具。

三 、生产方式的4.0

 

 

与定制化需求配套的是智能制造,将技术、设备、流程有机整合以满足定制化市场需求,某种程度上,制造模式是工业4.0系统的体现。

 

而4.0必须以3.0的精益生产为基础,因为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基础之一是快速交付,精益生产的核心就是在多品种、小批量需求模式下缩短交付周期。除非3D打印技术大量普及,否则没有精益基础的企业谈4.0就是妄想。

 

四 、商业模式的4.0

 

 

从商业模式的发展看,共享经济可以定义为4.0模式。共享经济一方面是满足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商业购买拥有权的模式,而只是采购了使用权。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商业模式,降低生活成本,丰富人类生活。

 

五 、能源的4.0

 

 

 

通常把绿色能源定义为4.0,其实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把能源互联网定义为3.0,笔者就大胆定义宇宙能源为4.0。宇宙虚空中充满着能量,如果能实现能量的自由转化,就可以源源不断、随时随地利用和转化能源。

 

不是不可能,人体就是能源转化的最好设备,未来大量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后,人类的使命就是研究生命本身(21世纪为生命科学时代),生命转化能源应该是奥秘之一。

 

六 、人类生活的4.0

 

 

从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层次看,现在的经济已经让我们的生活非常便利了,下一个阶段生活的追求将回到生命的本来意义--体验爱、自由、喜悦,未来所有商业模式将围绕“快乐”,而文化是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快乐的核心。请加微信公众号:工业智能化(robotinfo) 马云都在关注

 

七 、社会发展的4.0

 

 

小时候我们信仰共产主义,长大后共产主义成了一个笑话,这两年共产主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经济高度发达,同时随着精神世界的丰富,大家对物质需求的定义会逐步回归本质:满足身体、生活的基本需求。现代经济足于解决全人类的基本需求。共享经济搭起了桥梁,共产和共享就一字之差,当共享经济高度发达之时,不拥有产权意味着拥有更多。

 

 

工业4.0有五大特点:

1、互联: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数据:使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共享互连。

3、集成:利用相关技术集成通过CPS形成物联网,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之间互联,实现高度集成。

4、创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业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5、转型:生产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

工业4.0涵盖九大技术领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知识工作自动化。

 

德国靠装备,日本靠人才,美国靠数据,中国靠什么?

 

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精益生产;中国,中国制造2025;提法不一,本质相同,强大制造,兴国立本!

《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计划用十年时间步入制造强国行列,就像《中国制造2025》开始的第一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计划在2020年着力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认为中国式创新整体仍处于渐进式追赶过程当中,跟跑、并跑、领跑并存,在少数领域处于领跑状态。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升级,实现赶超必经的过程,很难逾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还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

 文/ 世杰精益 刘宝生 

--- THE END ---

 
Baidu
map